616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凤穿残汉 > 第四十五节 渤海高氏

第四十五节 渤海高氏(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就见太史慈沉吟了片刻说道,"不瞒主上,屯所所设分田之法太过苛刻,渤海肯入籍为屯户者寥寥无几。"

对于太史慈反映的问题,蔡吉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屯户的租赋与编户的田税足足相差了十六倍。虽说屯户理论上不用服徭役,可在眼下这等乱世真要大战在即官府又怎会管你是屯户还是编户。之前蔡吉之所以能在徐州、青州两地顺利推广屯田,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经过战乱、天灾滋生了大量无家可归的难民。在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情况下难民不得不接受官府苛刻的条件参与屯田。

渤海的情况不同于徐、青二州,这里没遭受过大规模战乱祸害,人口众多,土地肥沃。渤海的百姓自然不会傻得去租官府的田,缴比原来多十六倍的税。事实上不仅是渤海,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后会有越来越多后方的郡县对屯田失去兴致,甚至出现大规模屯户逃逸事件。历史上曹操订立的屯田制虽几经修改,最终也不过仅存了六十八年而已。当然这并不代表屯田制就此被淘汰,事实上屯田制以不同形态在中国一直延续了一千八百多年。只是后续历史证明屯田制比较适合在边疆或偏远地区推广,而在较为富裕的地区屯田制必会自行瓦解。

在场的其他官僚既不知晓蔡吉的态度,也没太史慈那般的底气敢质疑而今正如日中天的屯田制,所以多数人都选择了沉默观望。倒是蔡吉毫不避讳地颔首附和道,"不止渤海,东莱、北海两郡也有典农官上报有屯户弃田出逃。故而孤打算革新屯田制,先在冀州试行均给民田。"

——————

眼见在场不少冀州官僚都陷入了尴尬之中,高纳突然向蔡吉抱拳进言道,"齐侯免除冀州三年赋税,令冀州百姓休养生息。如今齐侯北上攘夷在即。高氏身为渤海大族,愿奉上粮草五万斛,助王师讨伐逆贼!"

蔡吉意味深长地看来高纳一眼,但见其神色诚恳、态度谦卑,便微微一笑欣然颔首道。"孤在此替北征将士先行谢过高氏慷慨解囊。"

渤海高氏在汉末并不出名。高氏一门虽在顺帝时出过太子太傅高褒,但目前牧守一方的也仅有齐国相高承而已。然而蔡吉却知晓渤海高氏在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史书记载。渤海高氏发轫于东汉渤海郡。素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称。渤海高氏于东汉末形成后,至西晋渐趋兴盛,并形成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等多个支系。待到南北朝时期,渤海高氏已成为山东门阀士族的代表,进入鼎盛阶段,并先后控制北魏、东魏政治。

而将渤海高氏彻底推向权利顶峰的是高欢、高澄、高洋父子三人。高欢、高澄父子先是相继任东魏大丞相、渤海王。控制东魏军政大权。并最终由高澄之弟高洋,以相国、齐王接受东魏孝静帝的禅让,成为北齐王朝的开国君主,即北齐显祖文宣皇帝。不过北齐仅存在了二十八年便灭于北周之手。最后留给后人津津乐道的是北齐高氏的诸多**典故。以及高欢那俊美得必须戴上面具才能上战场的孙子——兰陵王高长恭。

最近两章可能有些枯燥,见谅,见谅。另外没想到写到渤海高氏,发现老公下载了兰陵王~~~咳~算了,不吐槽那烂片了。

后世盛传建立北齐的高氏素有**、暴戾家族遗传性格。此刻的高纳举止得体,态度恭敬,看着倒是同这个时代世家子弟没啥差别。难道是后来和鲜卑人混血的缘故?撇开对北齐王朝的八卦,想到自己在三年前收服了琅琊王氏,今天又接受了渤海高氏的臣服,饶是蔡吉早已见多识广,这会儿也忍不住在心中感叹,自己帐下还真是虎豹成群。

高纳见蔡吉收下了高氏奉上的粮草,心头的大石也随之落了地。高纳的父亲高延是渤海的名士,可老爷子并不打算在一个能当他女儿的女娃儿麾下出仕。然而是为了整个家族,必须得有人站出来向新统治者表示臣服。于是在向远在青州出任齐国相的叔父征询了一番建议后,高纳便毛遂自荐入幕太史慈帐下,并为此次接待齐侯驾临做足了准备。此刻看来高纳之前的种种努力并没有白费,至少眼前的女子接纳了高氏的好意,不会像曹操对付河内宗党一样拿渤海高氏开刀。

田丰坐在一旁眼看蔡吉不动声色地收下粮草,同样也在心里长舒了一口气。曾任冀州别驾的他十分清楚渤海高氏素来不喜张扬,但其影响力却遍布冀、青、幽三州,若蔡吉不知深浅贸然动了高氏,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蔡吉并不知晓她收下这五万斛粮草,让在场好几人悬着的心都落了下来。事实上就算知道了,她也只会无奈地笑笑了事。蔡吉对渤海高氏的底细一清二楚,心知以她目前的实力还无法一棒子打死这等地头蛇。哪怕是凶名远扬的曹操也只敢拿较弱的河内豪强杀鸡儆猴,对于真正有实力的士族还是以拉拢为主。否则渤海高氏也无法一直逍遥到建立北齐才覆灭。所以对付这等地头蛇的关键还在于提升自身的实力。对此蔡吉则已然有了一套腹稿。

"诸君在冀州主持屯田已一年有余,不知对屯田有何心得?"蔡吉收下粮草后,又将话题转回到了屯田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