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锦衣为王 > 第四卷 锦衣都督 第一百四十四章 文武之争

第四卷 锦衣都督 第一百四十四章 文武之争(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由正统再到景泰,再到天顺,改元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议撤巡抚之事。

打头炮的,当然是天不怕地不怕,并且一身横劲的武清侯石亨。

也不知道石亨请了谁做枪手,一篇文章写的骈四骊六,漂亮的很。道理说的也是很恳切,把地方上文官压制武将的情弊说的很真切。

巡抚势成布政使司的上司,这一点绝无疑问,但武官总兵也成下属,石亨的奏章里,则坚不认同,认为不成体制,武官被压制过当,有失官体,也寒了武官的心。

同时,文官中懂军事的少,纸上谈兵的多,虽然于谦当兵部尚书时,用人很得当,边境上用的巡抚和总兵都很尽职,也能够和衷共济,但文官毕竟不懂军事,看了几本兵书就以为自己是姜太公和魏武再世,指手划脚,石亨的意思,这样做法,和在军队里派内臣当监军一样,都成掣肘之势,不利军机。

大明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二日。

官拜都督同知,从一品武官,官阶光禄大夫,勋位柱国,已经是国朝武官重臣。这会儿还不是后来,武官的地位虽在下降,也还没有到都督一品的武官要到兵部正堂叩拜接印的地步,就算是你堂堂总兵,见了本兵要称小的,跑着跪下接印,文官老爷还要板起脸训你几句,上了任,还要拜巡抚为军门大人,一样的辕门束甲,背着弓箭给巡抚行礼,这也还罢了。一品总兵遇着兵备道,巡按御史,都得给人行礼,保家卫国的高品大将就跟文官的奴才一样,位份如戚帅和李成梁算是武官到顶了,但写信给张居正时,一样要称门下沐恩,或是门下小的某人……武官当到那种份上,就是没味道的很了。

现在这会儿,正是文官争权的关键时刻,中官内臣也插一杠子,三方势力斗的如火如荼,正是热闹的当口。

最为关键要紧的,就是巡抚的设置。

在永乐和仁宣年间,大明地方的政治体制是三堂并立。何谓三堂?便是布政使司,守备总兵这一文一武,再一个,便是由京城派驻地方的镇守中官。

文武并济,文理政,武官镇守地方,遇到战事,请示都督府并兵部,由皇帝决定是否出兵,如果是小的骚乱要弹压,就由总兵官和镇守中官一起先行做主,事后禀报便是了。

中官之设,就是为了调和文武,压着地方上不要内斗。

但太监中有才有德的少,无才无德的多,一到地方,多行骚扰,自己不正,怎么能正人?所以到了仁宣之末,中官的名声已经是极臭,迫不得已,开始派文官中的都御史任职巡抚,专理地方军政。

巡抚原本就是监察官,有监督百官的权力,同时还加兵部侍郎,这样所有的武职官员也就是巡抚的下属,总督和巡抚照例称军门,武职一品,也只能是巡抚的部属。

这么一来,巡抚虽然只是四品文官,职权却是极高,开始还只是流官,到了正统和景泰年间已经成为常设的地方官,而且制度越来越缜密详细,眼看就要成为文官压倒武臣的常设官,并且时间久了,就成祖制,再想改,就是绝无可能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