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新中华再起 > 第一卷 崭露头角 14

第一卷 崭露头角 14(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这么着一来,淮安城上下的官员心里都是有数,张大人高升是指日可待。甭看是捐班,甭看是商人,这年头狗屁不是的人当大官的海了去了,张大人少年才子,没中过举人进士,翰林御史是当不上了,不过到京师理藩院当个主事啥的,估计有门。至于张大人办的团练?团练谁不能来?不能让一个通晓外国局势的英才,就这么着憋在乡下地方吧?

张华轩当然也不曾想到,自己的招数这么使出去,最终正面效果是达到了,让他从一个盐商之子摇身一变,成为士大夫眼中可以结交的人物,不过反面效果也是明显,身在中国官场打滚多年,他当然明白任何事情都没有那么简单,北京那潭水现在太混,而他这条鱼也太小,到了北京,自己将会任人鱼肉,到时候,想退都难了。

从初二开始,什么知府、同知、知州、知县、淮阴附近的各层官僚张华轩都拜会了个遍。\\www。qb5、c0М//这些事情原本也不必他这个府里的大少爷做,一般都是派下人拿个帖子,到各家拜会了,约好了日子,各位大人一起回张府回拜,然后唱戏听曲子,喝完酒道声扰,最后拿红包走人,最舒服不过的事。在外地当官,原本就有这么一点红利。

不过今年不同,张华轩与张紫虚老爷子也不同。老头子有二品衔头的顶子,不过并没有排班候补,也没有实任,开始一样是捐的道台,后来屡次捐助大工,花花轿子人人抬,慢慢儿把张紫虚抬到了二品卿衔。

所以这个红顶子不值钱,阖城的官儿也从来不把盐商当回事。不过张华轩可就不同,虽然一样是捐官的道台,不过张华轩在京城名声极大,不少当道的大佬都知道淮安有个候补道有远见卓识。而最为关键的,就是《海国图志拾遗》已经刊印颁行了三个月,这本书等于是半卖半送,为张府大少爷打响名头造势用的,这几个月下来,这本书的当红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魏源的《海国图志》,不但在江南各地流行,就是北京直隶甚至远到陕甘两广,都有人在议论这本语言诙谐有趣而立论翔实有据的奇书。

除了张华轩的论述精彩有据外,他采取的与李瀚祥神父对答形式的写法,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观看本书人的疑心,虽然洋人的地位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几十年那么高,不过国门刚开,洋人在实力雄厚的同时,对中国人来说还极为神秘,而一个大清候补道居然与对方分庭抗议,纵论天下大势,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满足了旧式士大夫的自尊心。

看吧,咱大清也有人才,不比洋鬼子差!

而在政治上的成功论述的背后,也有不少人关注的是这本书的文体。

不文不白,与大家使用的文言文不同,也与民间话本的写法不同,张华轩用来著述的这本书,采用的当然是后世发展纯熟的议论文写法,要知道改文言为白话,从民国初开始,历经很多民国大文豪的努力,经数十年之时间才慢慢纯熟成形,它既不是文言那样的晦涩难懂,也不是民间白话那样的轻浮跳荡,而是介乎于两著之间,既不妨碍阅读,也不会失之轻浮。

这样的文体,开初时还有不少官绅嘲笑:“盐狗子也敢写书,这什么东西!”

待回过神来看看,开篇发展结束,章法有度,俨然并不比八股差劲。要知道张华轩可是公务员出身,党八股写了多少年,当时深恶之,现在提起笔来就是官样文章,这种文体也是千百人的智慧几十年的结晶,看起来不起眼,写起来费功夫!

这么一来,张华轩可真算是声名雀起了,文章写的漂亮,策论写的精彩,见识甭提了,人家说的咱只能看着,书里说的那天下万国是根本就没听说过,再加上先前请办团练的头采,一时间淮安团练帮办道张华轩的名声直动九重,听说当今圣上临睡觉前,都得让兰贵人读一段《海国图志拾遗》后,然后才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