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调教大明 > 第一百五十二章 根基

第一百五十二章 根基(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最少,他的军粮生意可以直接对各地方和各个军镇,这种事按常理是应该中央统筹的,当然,大明的中枢绝没有这种担当和能力。

“大人,”在送别惟功之时,钱能恕这个粮行的东主还是忍不住嗫嚅着问道:“为何要挑我们这些人?范家也好,还有刚发的渠家,乔家,这些山西粮商,可都是实力远在我们之上的啊……”

“山西佬太精明,和他们谈太费事了,石头里还榨出油来的主,我和他们谈什么?”惟功爽然一笑,答说道:“再者说我们现在抢了他们不少生意,这些山西人对我们顺字行怨气大着呢。”

“这倒也是。”

说妥价格和总量之后,惟功便是告辞而出。

以他的身份地位,和一群粮商在一起商量细节,未免有些自落身份,也容易落人口实。

在目前为止,他的举措还是毫无问题可说,一切都正大光明。

有张居正的许可,加上他在边镇预先准备好的关系,运粮之事就是一道通途。随着他的粮队通往北方,那些损耗大,时间久的粮队都会渐渐消失,转轨,半年到一年之后,最少在辽镇和蓟镇,还有保定,昌平等各镇的军粮,毫无疑问就是由他来运送了。

其实朝廷在这等事情上是极端不负责任的,以前还有开中法来叫盐商送粮,大明中叶之后,皇帝滥赏盐引,开中法完蛋,然后各军镇的粮食就得自己设法了,费用高时间久,粮食运输不易,造成边镇粮价腾贵,在西北各地,很快就会有小冰期的影响,本地卫所的土地在几十年内都会减产甚至绝收,军士待遇原本就苦,后来更是一落千丈,这些军人卖儿卖女都很难维持生计,粮价太贵太高,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原因。

就算这样,朝廷也是不管不顾,军饷都不一定发下去,经常数月到半年不发饷,哪里还管你粮价贵不贵?

就以山东这样的军镇来说,明明粮食沿运河到临清,但并没有某个部门综合负责将粮食送到山东镇手中,而是继续北上,抵达德州后算是到达山东镇的地头,然后由该镇自行组织人力物力,将自己的军粮领回。

这样的事情,到处都是,开国时朱元璋定来的种种乱来的做法到现在还没有彻底消除,比如规定余杭某个村子为南京的禁军供给军粮,这个村庄的人得自行送粮到南京,朱元璋的想法就是这样做是单对单,没有官员从中搜刮,但推广到全天下,两千个州县的财政制度全部是这样混乱的话,那就是一堆谁也理不清楚的乱麻。

就算到现在,改本色为折色,推广条鞭法之后,一个县官还是得对十几个部门负责,分门别类,繁杂不堪,整个大明,根本就没有一个统筹的财政部门,所谓的户部,就是一个管仓储运转的部门而已,相比唐宋时的三司使,明朝的财政体系不能用弱,只能说是弱爆了。

财政体系的混乱,也算是惟功的机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