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凤穿残汉 > 第一百三十六节 奉旨行事

第一百三十六节 奉旨行事(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顺着孔融的话头诸葛亮抬手直指案上圣旨傲然说道,“世人皆知曹氏父子独断专行。余又怎知圣旨出自天子真心?”

诸葛亮此话一出,牙帐内刹时一片哗然,曹仁的脸色更是黑得发青。众人都听得出诸葛亮这话明里像是驳斥孔融,实质上却是在控诉曹家父子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司马朗早料到诸葛亮会以曹家父子独断专行来质疑圣旨真伪。故而这会儿的他一面暗自在案下摆手示意曹仁莫要中对方激将之策。一面以推心置腹的口吻反驳诸葛亮道,“诸葛军师此言差矣。天子早已上朝亲政,何来执金吾独断专行一说。更何况齐、吴二侯皆已奉召南下。在下与孔少府又岂敢假传圣旨?”

司马朗一席话说得有理有据,引得在场文武纷纷点头附和。其实论战讲究的就是个“理”字。司马朗一开场就占据“奉旨行事”这一大义制高点,自然是怎么说都有“理”。深谙辩论之道的诸葛亮见状心知再在圣旨真伪问题上多做纠缠,只会显得他“无理搅三分”,甚至可能落下话柄让人诟病刘备不敬天子。更何况抗旨不尊并非诸葛亮的本意,为刘备谋取最大利益才是他此行的真正目的。而当阳城内的曹操又是刘备手上最大筹码,诸葛亮自然不会轻易纵虎归山。

想到这里,诸葛亮果断改变策略,祭出“拖”字诀道,“亮就久居荆州不知许都实况,司马议郎既言齐、吴二侯已奉召南下,不若便等齐、吴二侯驾临后再做定夺。”

然而司马朗又岂会放过任何一丝可以解救曹操的机会,面对诸葛亮的推脱之词,他立马不假思索地针锋相对道,“齐、吴二侯已遣使到场,诸葛军师若有疑问可当场问询,何须舍近求远。”

众人闻声纷纷收敛起各自的小心思俯身跪迎圣旨。下一刻就见孔融手捧圣旨昂首阔步迈进牙帐,身为副使的司马朗则手持天子髦节紧随其后。当两人自诸葛亮身边走过时,孔融偷偷撇了诸葛亮一眼,但后者仅是低着头并没有与他有任何眼神或肢体上的交流。于是乎,孔融只得故作矜持地一路走到位于主座的香案前,转过身仰起脖子横扫了一眼面前跪着的众人,遂展开圣旨以纯正的洛阳雅音高声咏诵,“朕在位十有四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

刘协的这份诏书出自乃是出自孔融之手,辞藻华美,气势恢宏,但撇开冗长的篇幅与堆砌的辞藻,就诏书实质的内容而言其实很简单,就是号召包括刘备、曹操在内的诸侯停止争战,一同上京护送天子迁都亲政。无怪乎,司马朗先前在听到孙权“谨遵圣旨”的保证后会抚掌大笑,毕竟这份圣旨本身已然偏向于曹操,遵旨就是与曹营战在同一条战线上。

不多时孔融已然念完整篇诏书,并在众人高呼的“遵旨”声中,将圣旨供于主座的香案之上。而他与司马朗则分坐于香案之前,俨然一派以圣旨为尊的架势。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会儿坐在孔融左手边的是以司马朗、曹仁为首的曹营文武。而在他的右手边则依次坐着诸葛亮、孙权以及曹丕。其中孙权和曹丕又下意识地与诸葛亮保持了一段距离。

面对如此微妙的座次,便是坐在诸葛亮身后的马良和陈到也已瞧出他们此番是被完全孤立了。头一次面对此等局势的马良忍不住惴惴不安地偷偷瞄了一眼诸葛亮。眼见诸葛亮坐姿英挺,泰然自若,大有舌战群英之势。年少的马良顿觉脸颊发烧,羞愧之余他连忙按捺下心中的忐忑,也随之挺起了胸膛。

诸葛亮处变不惊的风度亦是令司马朗深感叹服。然则欣赏归欣赏,两人是终究各为其主。说白了,司马朗忙里忙外一个上午为的就是要让诸葛亮措手不及。因为照蔡吉那段”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的评语。诸葛亮似乎不是个有急智的人。但此刻对方的反应却显示这招似乎并不管用。亦或是说司马朗此举并未超出诸葛亮的预计。于是一计不成的司马朗立马又生一计。就见他祭起“圣旨”大旗朗声发问道,“天子下旨命各路诸侯罢兵休战,不知诸君何时响应?”

早与司马朗有过合谋的曹仁率先唱起高调道,“回议郎,曹军自即日起便休兵免战。”

曹仁之后孙权也跟着知趣地抱拳附和道,“家兄与曹军停战已一月有余,请议郎放心。”

随着曹仁与孙权先后表态。司马朗回头望向诸葛亮微微一笑道。“不知左将军何时自当阳撤兵?”

面对曹孙两家联手施加来的压力,诸葛亮长眉横挑,勾起一抹冷笑。“议郎,堂上圣旨真出自天子之手?”

诸葛亮话音刚落,未等其他人做出反应,孔融已然迫不及待地厉声呵斥道。“诸葛军师此话何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