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凤穿残汉 > 第九十七节 谋道之学

第九十七节 谋道之学(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但蔡吉给出了答案在众人听来依旧有些让人难以置信。特别是崔琰,简直是不的耳朵。田丰不仅曾是他的同僚,同时也是他的好友。当初得知田丰溺水身亡之后,崔琰可是为好友痛哭了一番。此刻耳听田丰现身东莱,崔琰当即不顾形象地起身冲到蔡吉面前追问道,“元……元皓不是已陨于黄河。”

“元皓那日确实落水黄河。但被孤属下救起,一直隐居于东莱龙口。”蔡吉半真半假道,“季珪若不信可前往龙口同元皓叙叙旧。”

“一定老夫一定会去龙口。”心里乐开花的崔琰连连点头。先前的试探与忧心,在这一刻通通被他抛到了脑后。却见崔琰郑重地朝蔡吉一拜道,“多谢齐侯解救吾友元皓。”

“不过是举手之劳,孤可受不起如此大礼。”蔡吉连忙伸手扶起了崔琰道。

其实从派崔林出面相迎,到让学生念那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都是崔琰对蔡吉的试探。在崔琰看来眼前这位女诸侯的一系列表现堪称完美,直到她谈起尊经阁。倘若有一天蔡吉在每一郡都建起一座尊经阁,世家子弟还能现在这般轻视寒门子弟吗?

蔡吉若是能听到崔琰心声定会引其为知己。因为崔琰对科举制的分析完全符合历史的发展。但对于最后一条,她多半会一笑了之,并劝其不必忧心。毕竟就算是在资讯发达的后世,依旧无法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特别是所谓的“素质教育”,简直就是世家教育的借尸还魂。何为素质?是会琴棋书画?还是擅长算术西语?如此抽象的概念,实施起来必然会浮于表面。没有家底又如何负担得起这些表面文章。后世中华顶级学府农家子弟的录取率,仅过三十年就由三成落到了一成。

当然崔琰没有将他的忧虑说出口,蔡吉自然也不会提起这方面的问题。眼见崔琰沉默不语,蔡吉只当对方是被的“败家”之举给震住了。于是赶紧表态道,“笔墨纸砚本就为纪录**而存,岂能因蝇头小利而怠慢教育大道。”

回过神来的崔琰抚须笑道,“齐侯真乃当世班姬。”

班姬即是西汉史学家班昭。因著有史学巨著《汉书》,去世时当朝的皇太后亲自素服举哀,为她举行国葬之礼。眼见崔琰将比作了班昭,蔡吉连忙谦逊地推辞道,“孤才疏学浅岂敢与班姬相提并论。孤倒是久仰康成公大名,可惜中原战乱四起,至今无缘拜访。”

蔡吉所提的康成公正是崔琰的老师郑玄。后世评价其以毕生精力整理注解古籍,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须知就像后世人读文言文需要看注解,东汉人读先秦的书籍亦需要参照注解。蔡吉既然有心收集书籍编纂成册,自然就需要郑玄这样的经学大师相助。然而郑玄虽是北海高密人却因战乱流落到了南徐州,蔡吉曾多次派人寻找都无功而返。考虑到郑玄年事已高,蔡吉对邀请其东莱一事已不抱太大希望。

果然崔琰一听蔡吉提到郑玄,脸上神色顿时为之一黯道,“家师已于数月之前仙逝。难得齐侯如此推崇家师。”

“康成公遍注儒家经典,实乃当世鸿儒,竟已仙逝,可惜可惜。”蔡吉感慨地长叹一声后,又热切地拉拢崔琰道,“季珪师承康成公,必是熟读各家经典。不瞒,孤虽收藏了不少经书,但多数都没注解。幸得钜鹿田元皓,平原弥正平,两位在齐侯府校注经书,孤方能将部分藏书借于学子抄录。然则注经一事终究过于繁复,若能得季珪相助定能事半功倍。”

面对蔡吉的奉承崔琰还本想谦逊几句,但当他听到田丰的名字之后,脸色顿时为之一变,不禁颤声道,“齐侯先前说钜鹿田元皓,可是……可是前冀州别驾田丰?”

“正是田别驾。”蔡吉带着盈盈笑意点头承认道。田丰虽说一再声明要隐居于市,不会出仕帮蔡吉攻打袁氏。但他还是答应了蔡吉的另一个请求,那就是同祢衡一起整理书卷,注解典籍。蔡吉心知田丰其实已经决定加入帐下,只因碍于袁氏是他的老东家,才端住架子暂时不肯公开露面。眼下袁氏只剩下了一口气,蔡吉自然也就不再有所顾忌,直接当着崔琰等人面承认了田丰还活着的消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