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凤穿残汉 > 第三十九节 栽下梧桐树

第三十九节 栽下梧桐树(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然而面对张清的夸赞,蔡吉却在心中暗自苦笑。其实她也想像曹操那般正大光明地贴出“招贤令”招贤纳士。只可惜现下的她,一来年纪尚幼名气不响,二来东莱的实质控制权尚掌握在段奎、管统两人手中。以这种条件想要在东汉这种讲究门第的时代招纳名士是十分困难的。正如前次蔡吉虽在小沛遇见了郭嘉,可对方却迟迟都没来东莱。再一联想到刘备在下荆州之前的遭遇,蔡吉意识到招名人不是件容易的事。与其执着于可遇而不可求的名士,还不如脚踏实地的先招纳些名不见经传的文士来做幕僚。

故而蔡吉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决定建立学堂,以聘请讲师为幌子招纳人才。须知眼下小小的讲武堂或许引起不了世家名士的注意,但它对出身低下的寒门之士却是一个不错的机会。更何况以讲武堂名义招纳来的人才在名义上是蔡吉的私人幕僚不必受府衙控制。所以就算暂时招不到,蔡吉依旧十分看好讲武堂的前景。她甚至还打算在招到合适的文士之后,将授课的范围扩展到军中,从而打响讲武堂的名头。当然这都是以后的事。蔡吉现下所要做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为自己在东莱打好基础。因为所谓的投机有时也是厚积薄发的成果。

因此这会儿的蔡吉并没有在讲武堂的事情多做纠缠,而是直接将话题一转向张清问道:“张大哥,不知招工匠的事可有眉目?”

张清听蔡吉提起了招募工匠一事,先是皱了一下眉头,继而还是如实回报道:“回小主公,西城确实有十来个工匠。但皆以一马姓老叟马首是瞻。据说若想招纳这批工匠,必须先说服马姓老叟才行。”

孩子们一听自家主人将他们买来,竟只是让他们在太守府习武读书,无不愕然地抬起了头。而张清、铃兰乃至阿九更是一脸地不解。在他们看来小府君肯在饥荒年间收留这些饥儿,让他们存活下去已是天大的功德。哪儿还有自掏腰包让家奴读书习武的道理。

不过蔡吉却丝毫不在乎众人惊讶的表情,反倒是扭过头对着铃兰与阿九:“汝二人习武就不用了,晚间随这些孩子一同来念书。铃兰待会儿将西厢房收拾干净,以后本府就在那儿授课。”

“喏。”铃兰二话不说就应下了蔡吉的安排。因为对于小主公的命令她一向是无条件地服从。

有了铃兰做出良好表率,包括阿九在内的其他孩童亦跟着俯首应和。蔡吉见状对铃兰的表现十分满意,于是她又当着孩子们的面向铃兰下令道:“铃兰,这些孩子从今日起归汝管辖。汝领他们下去分配食宿。”

“喏。”铃兰不卑不亢地应接下了命令。但谁都看得出蔡吉是在故意向在场的孩童强调铃兰的领导地位,并确立下最初的上下级关系。

而在铃兰带着一干孩童离开院子之后,张清却还是忍不住向蔡吉探问道:“小主公真打算将这些幼童养在府内读书习武?”

“没错。正如吉刚才所言,吾这太守府要的不是奴才,而是以忠义报国为己任的有志之士。张大哥莫要小瞧这些幼童。只需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假以时日他们定能茁壮成才。话说,吉连府内学堂的名称都已想好了。就叫讲武堂。”同为孤儿出身的蔡吉傲然宣布道。前一世学历史的她十分清楚“讲武堂”三个字对后世的中国意味着什么。同时蔡吉亦希望此刻在东莱草创的讲武堂,能像后世的那些个讲武堂般为整个华夏民族培养出栋梁。

张清虽然也被蔡吉的一腔豪气所感动。但他毕竟不知讲武堂的由来,更何况现下的学堂书院均取名风雅,哪儿会如此直白。所以张清便向蔡吉提醒道:“讲武堂?会否太武夫气?”

“非也。吉要的正是这武夫气。须知眼下天下大乱,朝纲不振。唯允文允武的有志之士方能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蔡吉说着仰起头,望着清朗的天空,向张清坦言道:“不瞒张大哥,吉打算招募文士来府里为孩童讲学授课。将学堂取名讲武堂亦旨在向世人表明,吉这里需要的是能弃笔投戎的实干之士,而非只会吟风弄月的伶人。正所谓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吉相信有朝一日讲武堂这棵梧桐树,定会为吾招来有识之士。”

张清听蔡吉如此一解释,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家小主公设立讲武堂,除了培养家将,竟还有招纳人才用意。再一想到蔡吉小小年纪却连出妙招,张清忍不住由感叹道:“小主公妙思,清心悦臣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