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梦回甲午 > 第246章 炸药

第246章 炸药(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石文锦已在这里等候多时,他派人拉过来几门75毫米炮,再加上两门155毫米火炮,准备测试多种炮弹。

石云开和丁汝昌不如主席台坐定,一声令下,测试正式开始。

葫芦岛生产的75毫米炮操作简单,只需要六名士兵就能熟练操作。只听炮长一声令下,六名士兵齐齐开始忙活,不到五分钟,刚才还处于行军状态的火炮完全展开,已经做好了发射准备。

“测距!”炮长继续下令。

“目标正前方,距离1800米,偏右加一,高低加二……”测距兵使用光学测距仪测距,很快就得出各种数据。

真是个比烂的时代。

“石老弟似乎对泰西诸国非常了解。”丁汝昌疑惑。

现在这个年代。清国对于西方国家的了解实在不多,魏源虽然写了本《海国图志》,但是其中的错误概念太多,并不足以了解西方社会。而清国国内的守旧势力,又强烈反对和西洋诸国交流,连最基本的派驻使节被斥为“寄生”,“大伤国体”,甚至是“伤风败俗”。这种情况下,想要找一个了解西方国家的人并不容易,石云开能指出俄罗斯帝国的窘况,也实在是令丁汝昌啧啧称奇。

“呵呵,只要有心,总是能获得不少信息。比如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他写的那本以《使西纪程》为名的日记,如果读了就能使人受益良多,可惜这样的书却被束之高阁,甚至落个禁书毁版的结局,实在是令人无语。”石云开摇头叹息。

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刚到伦敦,就把这一路上的见闻以日记形式发挥国内,被命名为《使西纪程》,这本书从郭嵩焘途经的十数国的地理位置、异土民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到土耳其开始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的改革,甚至是巨大的挖河机器,“重商”对西方富强的作用……日记中全都作了介绍,尽可能让国人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摆脱夜郎自大的状态。

光学测距仪现在已经出现,这也是柳京刚刚引进的新玩意,北洋水师尚且没有装备。

“准备,目标获赠秦方,距离1800,偏右加一,高低加二,一发测试。预备……”炮长下令。

几名士兵配合默契,打开炮闩,装弹,瞄准,动作标准,简明有力,不过十余秒,即举手示意准备完成。

可惜这本书命运多戕,被认为是“极意夸饰,大率谓其法度严明,仁义兼至,富强未艾,寰海归心……凡有血气者,无不切齿”,“诚不知是何肺肝,而为之刻者又何心也”,“殆已中洋毒,无可采者”,甚至有人以郭嵩焘“有贰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为由弹劾郭嵩焘。

“郭筠轩确实是奇人,可惜去得太早。”丁汝昌也知道郭嵩焘,俩人甚至还打过交道。

“是啊,可惜去得太早,一边是悲叹无人识得泰西诸国,一边却又拒绝了解这些国家,怎能不令人惋惜。”石云开不无责怪之意。

郭嵩焘的悲剧,并不是某一个人造成的,而是这个腐朽的社会,这个即将走到末路的朝廷上下共同造成的。

沿江而上,交通厅速度极快,没过多久就抵达靶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