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狼烟晚明 > 一百六十一章 古寨堡

一百六十一章 古寨堡(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几骑快马风驰电掣地驰出京师,一路向西,直奔甘肃镇。这是李世忠公公派出的东厂爪牙。

还剩下半口气的秦太平悬在半空中已经晃悠大半天了。

秦太平是甘州右卫古寨堡(今甘肃临泽县)辅兵队的一个小头目,古寨堡的老大是百户魏大刀。常言道人如其名,但如果你看到魏百户,绝不会联想到什么威武雄壮的大刀,而是会觉得眼前就是个大肉球——像周围靖安、平虏、板桥、柳树……等各堡的其他百户们一样,魏百户的武职是袭的,这帮名列堂堂大明兵册上的军官,别看名字一个个咋咋呼呼地很能唬人,两三代以前就都变成中小地主了。

亦集乃附近的土尔扈特部是瓦剌的一支。在大明眼里,边墙外边统统是蒙古鞑子,他们自己并不这样看。比如瓦剌人,通常自称为卫拉特(瓦剌的另一种发音)人而非蒙古人——蒙古同胞在广义上把自己分成两大部分:草原之子和森林之子,瓦剌在卫拉特语里的意思是森林。狭义上还有各个部落。早年间被成祖揍怕了,于是朝贡请封。漠北诸部里,只有瓦剌可以在大明求得弓刀火铳等军事物资,虽然数量少得可怜,也是一种明显的优待。到了也先和英宗这一代双方交恶,打了几次大仗:正统三年亦集乃之战、正统六年丰州之战、正统九年以克列苏之战,还有最著名的那场正统十四年的土木之变。可能是酒量好口才也好,英宗被俘后竟和也先喝成了哥们,然后就被送回了大明!再然后,南宫复辟,成为历史上当了两次皇帝的奇人*。没多久,两家的关系又和好了——其实就算交恶时,大多数战事也不是沿着这里的边墙打的,所以,陕西行都司、甘肃镇数不胜数的堡垒,只存在于大明兵部的舆图上,事实上,它们早已不再具有军事上的意义。秦太平的爹给他取了这么个名字,分明是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恩监:圣天子特批的功臣子弟入监。

荫监:正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监。

捐监:也叫例监,通过捐输财物换取入监资格。

简单说来,如果你十年寒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步直接进入大明体制内,自然是祖宗有德。但大部分人不会这么好命。怎么办呢?要继续深造。最好的深造场所自然是清北,哦,大明叫国子监。什么人能进去?田舍郎里最优秀的那几个而已。然而,等你进去以后才发现,好像你的很多同学跟你完全不一样啊:有的是地方保送生(贡监)、有的是爹娘厉害(荫监)、有的是家里有钱(捐监)、还有不少,是连中国话都不会说的国际友人——琉球、安南(这哥们皮肤好黑啊)、朝鲜等藩属国都有国子监名额!

这场景,好像有点眼熟呢……

其实,所谓的监生,更多的是一种身份资质,并不一定需要真的去国子监读书,该干嘛干嘛。秀才本就享有不少特权了,比秀才还要牛的监生,生活中的各种便利就更多了。除了秀才免赋税徭役等那些优待以外还包括:理论上有做官的资格——当然,对普通人而言只是理论上,慢慢排吧,排个三五十年也许有希望,但对那些家庭背景深厚的,人家就是符合程序,分分钟的事、可以享受公费医疗——生病由官府派人医治、免除各种刑事滋扰等等。除了免税免役,最后一项也非常实惠:大明公差胥吏发财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扩大案情,管你有罪没罪,但凡能沾一点边的全抓起来再说!稀里糊涂进了大牢,你当然想早点出来,该怎么办,不用我教你吧?而一旦有了监生的资格,公差胥吏们就不敢胡来了。

席俊宇向朝廷提出了一个堪称完美的解决方案:富户向官府缴纳一百石麦豆,就特批给你监生的资格。麦豆入官,遇到灾年时官府就用这些东西赈济灾民。

这个办法获得朝廷众臣的交口称赞:甘肃乃久旱无雨的苦寒之地,黄沙漫天土地贫瘠,这分明是惠民之举啊!于是提案轻而易举地获准了。这几年,甘肃镇虽然奏报接连遭遇到了遍及大部分地区的严重旱情,三年下来朝廷累计也只拨了五十几万两,便安然度过了,较以往省了两倍不止。

可为什么闫指挥的军报里竟提到,当地人说本地多年来这个季节一直下雨,还利农桑呢?!

其实谁也不会真的相信事情就是百分百像席俊宇所说的那样,如果做如此之想,未免也太小看朝廷对自己这帮官员的了解了。不止圣上的巡边御史,户部也曾派员,真的查过甘肃镇的粮仓,报回来的结论都是“仓粮确系实贮”,由不得你不信。为此,圣天子还特意赏了席俊宇嫡子一个锦衣卫镇抚使的荣衔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