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 第681章 迟早面对

第681章 迟早面对(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对于这种情况,曹操应该是有先见之明的,便有了后世的白狼山之战,虽然有背信弃义的嫌疑,但反映了曹操对于天下形势的把握。

生死存亡面前,其它都不重要了。

彼时曹魏占据着整个北方,境内有匈奴、鲜卑、氐、羌、乌桓、羯、卢水胡、丁零等族,民族的复杂性和部分易叛乱地区,所以采取的策略为接受内附,积极平叛,这对于缺少劳力的中原,算是有益的补充。

但之后的内迁安置政策,便出现了大问题。

一方面其采用了将打败的关内胡人内迁的政策,将长城防线,全部放给了关外胡人。

如今袁熙所在的幽州,因为有目的的进行了防治,在全天下来看,反而是条件最好的,很多爆发疫病的苗头,都被提前掐灭,所以要比中原大城的死亡率要低得多。

所以幽州虽然环境苦寒,但只要不爆发难以应对的疫病,人口就能稳步增长。

而更北边的辽东鲜卑,也是如此,其不在村镇居住,人口密度低,且因为水源珍贵,所以对于水源的保护反而要更加在意,又因为口粮珍贵,发生疫病时,对于病人的处理手段也相当果决,甚至残忍。

这样一来,反而无形抑制了疫病的传播,所以北地的外族,这些年人口一直在缓慢增长,包括并州的南匈奴也是如此。

如果是太平世道,中原政权稳固,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战乱年代,兵灾疫病造成中原人口崩盘,而北地外族人口增多,此消彼长,问题就多了。

另外一个方面,内迁人口过多,在陇右河州地区,到西晋时候,胡人已经超过了汉人,反客为主,甚至在关中地区也是如此。

据后世记载,三国魏晋时期中原人口降到两千万时,北地长城内外的鲜卑乌桓匈奴的总数,已经突破了千万。

力量的失衡,加上冰河期到来导致的外族南下,两边的冲突便不可避免的成为你死我活的生存之争。

东汉对于关外异族,采取的是以夷制夷的政策,用关内乌桓对付关外鲜卑,用关内南匈奴对付关外北匈奴。

这种做法最初是有效的,但前提是有一个强大的中原政权,能压得住关内的胡人,但显然这个天下大乱的时代,这种手段已经失效了。

关内胡人迟早会联手关外胡人来,或者分头进击,调转矛头对付富庶的中原地区,导致了后世的五胡乱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