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 第295章 锻钢之法

第295章 锻钢之法(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没有这三样东西,就没有工业革命,也没有现代工业文明。

所以有人说,工业革命的大门中国人打开了一半,欧洲人打开了剩下的一半。

但遗憾的是,华夏发明炒钢法后的近两千年里,出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迈进那扇半开的大门,让人不胜唏嘘。

做不出合适的炉子,冶炼温度便上不去,钢铁冶炼大概要一千五百度以上,瓷器要一千一百度以上。

西方之所以进口中国瓷器,就是因为炉温不够,自己烧不出来,高炉和风箱技术全面落后,导致陶瓷制造不行,钢铁冶炼自然更加不行。

尤其是欧洲地区,炼钢一般都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钢的质量极差。

彼时罗马被称为大秦,其主流武器短剑就是块炼铁,所以一刺就弯,更别说锻造长剑了,即使造出来,也毫无实用性,所以其需要进口大量东方钢铁制作武器。

而到了西汉时期,华夏炼钢技术再次出现了划时代的突破。

炒钢法。

对铸铁件进行脱碳处理,进而将成形铁板经过脱碳成为成形钢板,所谓炒钢,即在冶炼过程中不断地搅拌,如同炒菜一样,将液态或半液态生铁,在鼓风的氧化条件下,使碳、硅、锰氧化,让其在钢中的含量降低。

华夏的炼钢技术领先了世界一千多年,这让华夏的武器锻造技术也突飞猛进,涌现出了一大批极为实用的武器。

炒钢多为低碳钢或熟钢,也有先把生铁炒炼成含碳量很低的熟铁,再用表面渗碳来增碳的做法。

东汉时期的太平道典籍《太平经》中,也详细记录了炒钢的相关内容,“有急乃后使工师击冶石,求其中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耶。”

太平经被称为道教元典,里面不仅有教义,更有方术,包含医药,针灸,冶炼等实用之术,下层百姓在接触的同时,本身也推动了技术传播。

袁熙的义学,如今发展极为迅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官员匠人确实需要获取知识,提升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义学里面传授的百家知识,实在极像太平经无所不包的特征,很多私底下相信袁熙谶语和真人身份的各阶层人士,才会暗暗归附到袁熙周围。

之所以将炒钢法称为划时带的技术,是因为现代钢铁工业的基础就是高炉、平炉、转炉,高炉最早是中国古代发明的,平炉、转炉也脱胎于炒钢法,早期作为优质炮钢的克虏伯坩埚钢,直接就是照搬炒钢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