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奇门相师 > 第二二二章:高古文明

第二二二章:高古文明(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白虎通义》:“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其后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罗泌《路史》、胡宏《皇王大纪》、高承《事物纪原》,都将宫室的发明归之于黄帝。

“钟院长,咱先打住,按你的说法,在黄帝时代以前就有了房屋建筑,为什么说黄帝发明了住宅?”秦学兵觉得这老头可能年纪大了,思路有些不清晰。

(未完待续)

“您老放心吧,我们年轻人的记忆都很好。”秦学兵打趣道。

“滚蛋,别一边耳朵听,一边耳朵出就好。”

钟院长笑骂了一句,又道:“你再看看壁画里的房子,有没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还真没有。”秦学兵据实说道,四九城里什么建筑风格都有,就是复古的也有一大堆,包括紫荆城的皇宫大院。

“那就对了,这说明你对这些建筑并不算陌生,最少没有给你很突兀的感觉。那是因为黄帝发明了这种住宅,其影响力延伸到现在。”钟院长继续说道。

住所是人们休息的地方,也是防御野兽侵袭、保护火种和进行炊事的场所。远古人民的居住,最早是“穴居野处”或“暮栖枝上”。自然界中天然的山洞、树洞就是他们的栖息之所。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就是早期穴居的见证。在南方和西南地区,由于天然岩洞较多,穴居习惯延续很久。人们先是在树上临时栖息,后来“有巢氏”构木为巢,人们“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

早期人类只能利用天然住所。随着人类自身能力的增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人类就营建起人工住所了。最古老的人工居所,是一面坡式风篱,进而发展为“人”字形窝棚,用两排木桩,将顶部连接起来,外面盖上树皮或树枝,前后留门。也可以后边封死,前面留门。由于人们最初不定居,经常改变住地,人工住所很简单。

当农业产生和发展,人们开始定居生活,住所固定化了,建筑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北方流行土木结构建筑。在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有一种圆形房子,多在平地上建起,中间为火塘,其附近有四至六根柱子,房四周皆有柱洞。面积为15—20平方米。此外还有方形房子,面积也在20平方米左右。而南方则流行干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第四层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木构件,发掘报告称,至少有三排建筑,一般是下部打木桩,形成架空的房基,桩上为横木,铺有木板,人居上面。其上为立柱,有大、小梁。

《周易?系辞下》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这一段文字,为“黄帝尧舜垂衣裳”以后的九事之一,所以这里的“后世圣人”自应指黄帝言。

汉代以后的学者,都已肯定地认为黄帝是宫室的制作人,陆贾《新语》:“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