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大明嫡长子 > 第734章 把牧民变农民

第734章 把牧民变农民(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三人听到皇帝这样讲,心思便活了,皇帝的考虑是站在更高的层面的。

实际上,朱厚照确实记得新疆的棉花是更好的,西北区域也是一块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

当然有一段时间是不及内地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慢慢动脑筋,自然就发现了有趣的事情——棉花是一种喜光、喜热的作物,不种在新疆种在哪里?

所以棉花的种植趋势是新疆、甘肃不断上升,内地如山东反而有所下降。

不仅如此,新疆的棉花往往是高品质的棉花,这是自然禀赋决定的。所以有新闻说外国人不买新疆棉花根本就是笑话,新疆棉花之所以出口正是因为品质高,卖得出价。好东西国内都不够用。

他嘴里念叨着棉花、棉花,总觉得应该和新疆有什么联系。

因为他前世关注过时政新闻。

后来他把周尚文、梅可甲以及陕西巡抚王琼叫进了宫中。

朱厚照已经构建起了一些记忆和逻辑了,面对着三人他说:“朕翻阅古书时,记得唐代有过一种高昌布,洁白异常,品质似乎更甚中原地区的棉布?”

这三人里,王琼是读书出身,见识最深,他回应说:“陛下所言不错,唐灭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丝绸之路甚为繁茂,从那以后,西域地区流入中原的棉布数量已然不少。安史之乱时,为了支援长安,西州也就是高昌还曾运过大批的军用棉布。”

甚至再往西的乌兹别克斯坦有‘白金之国’的美誉,那个鬼地方是严重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但种棉花是一绝,也正是靠着棉花的稳产高产和品质优良赢得了这个称号。

当然,这对于此刻的朱厚照来说并不重要,棉花好和棉布好这是两个概念,中间还隔着纺织技术呢,而且为了大规模种棉花,你不知道人家在土地平整、水源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方面下了多少功夫。再有,按照梅可甲说‘十家必有织机’说法,再好也可能卖不出价格,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嘛。

周尚文有些好奇,“怎样算军用棉布?”

朱厚照蹙着眉头,“那个倒还是其次。关键在于西域是不是比中原地区更适合种植棉花?”

平海伯梅可甲说道:“江南地区种植的棉花也是很好的,而且几乎已经到了十室必有织机的境况。”

“朕知道江南的棉花种的多,但这其中涉及到边疆安全。一直以来,西北区域都是荒漠戈壁,干旱贫瘠,人烟稀少,植被荒芜。如果是可以种植棉花,那就不一样了。朕可以将新疆作为棉花的种植区域,把江南的纺织技术带过去。

距离内地遥远,卖不上价格也没关系,一是可以向西卖,二是朝廷可以支持,指定购买新疆出产的棉布。这样一来新疆的重要性便提了上来,它不再是偏远少人之地,朝廷对于新疆的开拓和经营就有了更多的实际支撑,后世儿孙就舍不得这块地方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